澧水文学丨贺龙与徐骡子
2025-05-24 18:54:09          来源:桑植县融媒体中心 | 编辑:肖君 | 作者:赵历程          浏览量:33963

桑植融媒5月24日讯(通讯员 赵历程)贺龙出身贫寒,迫于生计,13岁便为他人赶骡子。那时交通不便,沿途多是崎岖山路,上坡下岭,弯弯拐拐。贺龙与骡子客们翻山越岭,闯关过隘,风餐露宿,终年穿行在湘西北的崇山峻岭中。途中常有土匪山贼侵扰,骡子客的生活充满艰险。贺龙因胆识过人,且有一身武功,加之为人谦和,深得众人喜爱,故每每遇险总能逢凶化吉。

一日,贺龙赶着两匹骡子,驮着几袋锅巴盐和一些杂货,从石门县的磨岗隘一带出发,向东往桑植城方向赶路。途经石门的罗坪、慈利溇阳乡的石门垭、西莲、李坪、杨柳坪,到达岩门时,已是红日西沉。若要翻过岩门,往西数十里荒无人烟,且尽是峭壁深涧,过了这个村,便无落脚之处。骡子客们有句行话:“行船走马三分险,赶早不赶晚。”贺龙早闻岩门有位徐骡子,仗义疏财,乐善好施,江湖上颇有名气,无论何等身份的过客,皆可投奔他。贺龙便冒昧打听,知情人指向村子最西大山脚下的一栋黑瓦木屋,道:“那便是徐骡子的住处。”贺龙望去,主屋背北面南,右侧紧挨山根还有两间茅草杉树皮盖顶的小厢房。此时贺龙已是人困骡乏,腹中空空,只得牵着骡子,拖着疲惫的双腿,走进木屋投宿。

主人闻骡步声与铃铛响,走出屋来。贺龙猜想此人定是徐骡子,便上前深深鞠躬,抱拳自我介绍:“我姓贺,字云卿,号文常,大家都叫我常儿。”主人正是徐骡子,年约三十,瘦高个,戴眼镜,风度翩翩。他本名徐丕成,是当地有名的江湖人士,精通傩戏、道场、薅草锣鼓、夜鼓说唱、八卦风水等,堪称民间艺人。他讲江湖义气,结交广泛,因腿功了得,得绰号“骡子”。徐骡子打量眼前这十六七岁的小伙子,见他身高一米八,身板结实,国字脸,眉宇间透出刚毅英俊之气,身穿墨灰对襟衣,腰绑青色丝巾,别着柴刀,脚穿棕丝布条草鞋,后背已被汗水浸湿。徐骡子觉得这后生器宇不凡,彬彬有礼,心生爱怜,便爽快拍其肩膀,亲切道:“好吧,今晚就在我这里住下。”

贺龙在徐骡子安排下,卸下货物,将骡子牵至厢房旁的柴屋,喂水喂料。徐骡子吩咐家人为贺龙准备晚饭。饭后,贺龙发现徐家空屋中有沙包、石锁等练功器具,便情不自禁练起拳脚。徐骡子见这伢儿不仅讨人喜欢,还身怀武艺,更觉可亲可爱。贺龙练毕,伸臂赞叹:“原来徐老板也是习武之人,我常儿算是投对了人家。”两人寒暄攀谈,大有相见恨晚之意。

自此,贺龙每逢赶骡子经过此地,必在徐家投宿,并常带锅巴盐、茶叶、瓷器、陶器、布匹等稀缺礼品相赠。一来二往,两人情谊愈深。

当时中国,军阀混战,各霸一方;外有帝国主义虎视眈眈,天下大乱,民不聊生。徐骡子虽无力改变大局,但行侠仗义,为当地民众做过不少善举,虽非遐迩闻名,但在方圆百里红白喜事中总少不了他的身影,故在社会上颇有声望。

经过一段时日交往,徐骡子见贺龙慷慨豪爽、一身正气,料定此人将来必成大器。且两人志同道合,投缘非常,或许是前世修来的福分。徐骡子想到自己儿子徐润之,自幼聪慧好学,18岁外出求学,却因病客死他乡,不禁黯然神伤。他萌生收贺龙为干儿子的念头,但又恐一厢情愿,便试探询问贺龙身世及家中情况。得知贺龙亦是贫苦出身,祖上习武,徐骡子更加心动,干脆直言:“常儿,你小小年纪远离家庭,终年谋生在外,可愿认我当干爹?”贺龙想到自己飘零在外,举目无亲,若认徐骡子为干爹,至少在这一带有个靠山,便爽快答应:“要得,能成为徐叔的干儿子,那是何等的福气。”

徐骡子大喜过望,在贺龙17岁生日那天举行了隆重的认亲仪式。

此后,贺龙继续往返于石门和桑植赶骡子。一次,他从石门磨岗隘赶骡子回徐家,正值寒冬腊月,大雪纷飞,地上结满冰凌。贺龙见干爹水缸缺水,心想这天气不知何时放晴,便决定为干爹挑满水缸。水井距徐骡子屋约两百米,是一处天然水洞,名为弯洞,水流不断,供应大半个村子用水。贺龙挑着满满一担水,踩着滑溜溜的地面,小心翼翼往回走。谁知刚上斜坡,脚踩冰凌一滑,摔倒在地,满身泥水,水桶底也摔破了。贺龙忍着疼痛,收拾水桶碎片,羞恼回屋。徐骡子见状,未加责怪,反而笑呵呵道:“常儿,不要紧,只要人没摔伤就好,赶快换衣服。”贺龙见干爹不但不责怪,反而安慰自己,心中越发愧疚。因水桶制作繁琐,需干杉木板,且外观讲究,下底上口略小,中间略鼓,形如直立的腰鼓,耳子需用弯曲的干杉木。当时制作一担水桶颇为不易。贺龙越想越懊悔,为掩饰尴尬,慷慨道:“干爹,过几年我给您赔一担金水桶!”众人见这伢儿小小年纪竟出此豪言,料定他将来必成大器。

自那次分别后,贺龙砍了芭茅溪盐税局,拉起队伍,走上革命道路。他未忘干爹,也未忘当年许诺。1930年,贺龙率红军从宜市(今壶瓶山镇)打到鹤峰走马坪,收编川军甘占元队伍后,特派人给徐骡子送来100大洋。

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贺龙成为元帅,这位当年赶骡子的常儿,依然未忘干爹。1959年,他曾派人打听干爹消息。遗憾的是,徐骡子未等到这一天。

青山依旧在,几度夕阳红。若历史是一部监控器,我相信弯洞中贺龙当年挑水的身影依然清晰。时过境迁,至今弯洞清泉依旧汩汩流淌,贺龙挑水的故事也在当地广为流传,成为佳话。

责编:肖君

一审:尚柳

二审:杨明

三审:陈桦

来源:桑植县融媒体中心

版权作品,未经授权严禁转载。经授权后,转载须注明来源、原标题、著作者名,不得变更核心内容。

时政报道
视听桑植
时政报道

  下载APP